“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在郑州博物馆开展
2018年1月1日上午,《长渠缀珍——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在郑州博物馆开展。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水利工程,是实现水资源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多地协调发展、凝聚民族精神的重大工程。2002年12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复《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2003年12月31日中线工程正式开工,2014年9月29日全线通水。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丹江口库区及干渠流经地,纵贯古代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带,文物遗迹丰富。2005-2012年间,沿线省、市、组织人力财力对调水工程所涉及文物进行了大规模考古发掘。
河南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所经线路最长、涉及面积最大的省份,干渠在河南境内长731公里,约占总长度的58%,穿过河南8个省辖市。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河南省组织力量对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8座城市沿线369处文物点进行保护,考古发掘总面积达92万平方米,获取各种文物10余万件。其中新郑唐户史前聚落、荥阳关帝庙商代遗址、荥阳娘娘寨西周古城、新郑胡庄韩国王陵、鹤壁刘庄先商墓地、安阳固岸东魏北齐墓地皆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发现”。
此次展览是我国一个系统展示南水北调工程建设中省域文物保护成果的大型展览,展现了中原文明的辉煌璀璨,从不同侧面呈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的轨迹。
Copyright郑州博物馆.All Rights Reserved.
郑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